
莱茵能量体育场位于科隆体育公园内,为城市外围绿带中的重要一环,距城市林区以及其他重要的体育及休闲设施仅咫尺之遥。
大量的观众将从北面到达体育馆:一列轴向排列的灯柱不仅起到将观众引导至新建体育场内的作用,同时与两侧的两条林荫大道和位于前方的20年代的砖石结构建筑—阿贝尔教授柱廊连为一体,成为体育公园内令人难忘的空间元素。
一座玻璃顶棚覆盖了位于观众看台下方的入口分流处。在原是马拉松竞赛的入口处,来访者可通过“体育场窗口”一窥体育场全貌。体育场四角上的观众入口处位于其下一层,通过售票处和入口安检的观众将通过在地下环绕的回廊分流,最终到达首层。回廊处于最外圈柱网之内,其作为一个开放且可遮风挡雨的楼梯间承担了整座建筑垂直交通。
所有功能设施均可通过各自的入口区域到达看台中央,因此各个功能区可在运作时间以及管理上作为个体独立存在。包厢层面之上位于四个灯柱之间的的座席为独立楼座。整个体育场可提供45000座位,无柱顶篷保证了所有座席均拥有不受遮挡的自由视野。主看台上设有贵宾和记者席,分布在两个层面上,包括52个贵宾包厢以及充足的记者和评论员席位。南面看台内设有会议中心,附带贵宾餐饮设施以及独立的驶入区。上层环廊不受天气情况影响,连接了与其相邻的看台,可实现分割和组合空间的作用。运动员区域位于主看台下负一层,运动员可乘坐球队车辆通过地下停车库直接到达。
建筑明确而简洁的线条构成的几何形式,在平面和屋顶均得到了展现,并且在材料的选择以及结构的设计中予以强调:60米高的钢塔支撑起轻盈的座席顶棚,顶棚外侧为金属结构,内部由玻璃覆盖,以确保场内草皮的正常生长。在悬挂的顶棚结构下为预制座席,通过裸露的水泥支架支撑。建筑整体立面除包厢以下部分均为框架式幕墙结构,包厢之下作为服务空间采用了极具主导性的封闭金属外立面。
座席为无柱结构,因此避免了观看比赛时视觉上的遮挡,环绕座席位上方的顶棚延其中线悬挂。悬吊系统的原理和传统式的悬索桥相同:两组平行的悬索将水平方向受力传导至屋面终点处的桅杆上。桅杆向外进行了加固。交叉的支撑杆将整座屋面连结成一个整体,每四个独立的屋面组合成一个稳定且独立的单位,并可随意进行增减。
为尽可能适应市场需求,体育场方案还对工程的经济性实现了优化。可持续性发展的体育馆方案遵循阶段性规划的原则,可符合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在体育场正式运作的同时进行施工,是该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和满足规定的观众容纳能力这两项内容被分为相互错开的4个建设阶段实现。约两年的建设周期后,改建的莱茵能量体育场最终达到最大的观众容纳能力,可为各种体育赛事以及大型活动提供场地。
- IOC/IAKS Award for Sports Facilities, Bronze Medal
Heiner Leiska